关于《学生张飞案例》的讨论
王成波
读罢这个案例,我的脑子立刻就出现了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比张飞有过之而无不及——打架、抽烟、旷课、迟到、谈恋爱、看课外书、上课睡觉、玩手机、跳墙上网等等,学生能犯的错误都多次犯过,保证书写过几十份、处分光留校察看都有好几次,开除五次也不为过,家长为此伤透脑筋,我也为此心烦不已,期中最严重的事情是在高一结束放暑假前最后一天,由于看班上一个男生不顺眼,就在厕所把那个男生痛打一顿,结果被家长告到范校长那里,如此种种,我真的忍无可忍,但是由于他是我老乡,我没有办法开除,我也从来没有表露出开除他的意思,每次他犯错误,我都好言相劝,就这样拖到了高二下学期没有结束,他就主动提出来自动退学,不想连累我。虽然他退学了,但是直到今天,也没有丝毫埋怨我。
对比张飞,最终造成出走的结局,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三方面都是受害者。
家长因为孩子的不争气受到伤害,老师因为学生的顶撞、出走、甚至记恨而受到伤害,学生因为家长和老师的联合制裁而受到伤害。纵观案例全部内容,如果要问谁对这件事请负责,我个人认为:
一、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单一、武断。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就是看管,从小到大,能看管就看管,自己不能看管就交给别人看管。家长从来没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更不知道引导孩子,只是一味的看管。
二、老师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整个案例中,老师几乎成了家长的帮凶,老师处理学生的各种违纪情况的方法也十分简单,语言还有侮辱性,基本上就是“围追堵截”,从来没有想过去“疏”。可以说从一开始,老师就已经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这样只能使情况恶化,最终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是必然的。
难道这样的学生就没有教育好的可能了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痴迷网络小说等等爱好难以自拔?如果仔细研究案例,会发现:
一、张飞从小被“管”的太多,几乎没有自主性。什么事情都背家长安排好了,不想做的事也得做,想做的事不能做。
二、张飞心智明显不成熟。由于被“管”太多,张飞从来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心智明显与年龄不符,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凭自己的爱好。
三、张飞从小到大缺乏“被尊重”的感觉,他几乎感觉不到做人的尊严。回家家长不满意,到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嘲笑,他没有尊严,自然无法融入集体,无法完成正常的生活学习,只能通过其他方式——网络小说等找到一点精神寄托。
四、缺乏有效沟通,是张飞走向滑坡的重要原因。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几乎没有人和他进行有效沟通,没有人去了解他为什么要看课外书,没有人走进他的心灵,所以,他的心和外界也有一层厚厚的隔阂。
如果是我,我不敢说教育好张飞,我只想谈谈如何和张飞相处。由于我经受过“类似学生”的考验,虽然没成功,但是,至少我和学生之间没有成为仇人。
尊重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前提。老师一开始就应该和张飞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老师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权利,不能唯学习论,不学习就是差生。学习只是评价一个学生的一个方面。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看课外书的权利(虽然课堂上看课外书是违纪),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去掉心理上的厚厚隔阂,才能让老师有机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发现张飞痴迷于课外书的真正原因。只有找到了这个真正原因,才能找到正确的对策,逐渐改掉他看课外书等等毛病。
而此案例中,老师恰恰是缺乏了这一点(尊重),为师生之间的冲突早早埋下了伏笔。而我此前经历的那个男生,虽然多次违纪,但是从来没有和我发生过一次冲突,主要原因是每次违纪,我都不去批评他,我知道批评没有用,反而我能够理解他的难处,我越是不批评,他越是觉得对不起我。宽容虽然不是治愈学生违纪的良药,但是批评和训斥绝对是饮鸩止渴,很可能是为下次违纪埋下了伏笔。
所以,老师要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如果不能让学生成功,让学生考上大学,那么,也不能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仇人,记恨自己一辈子。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