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济源一中初中部——



前言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暑假如约至,读书正当时。为进一步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增强学生阅读积极性,济源一中初中部开展了暑期阅读心得分享活动。在书的世界里,同学们与智者对话,与大师交流,追寻哲人的足迹,聆听圣人的教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2021级各班学生分享的优秀读书心得!


一蓑烟雨任平生

古士大夫之典范

读《苏轼传》有感

2021级10班 康艺萱

读书格言: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智者交谈。

一个雨后的夏夜,潮湿的空气中夹杂着独属于夏日泥土的芳香,手捧一本《苏轼传》坐于亭间,感受着夏夜的静谧,体味着凉风的吹拂,品尝着你坎坷的一生,也一并学习着你赠与我们后人的哲理……

那一天,风和日丽,白云舒卷,二十二岁的你第一次参加科考便一鸣惊人高中进士第二名,一时名声大噪。你步入仕途而后渐渐得到重用,那时的你年少轻狂,在当时宋代花红柳绿的词坛,你语出惊人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你的词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打破了传统宋代靡靡之音的词风,开创了豪放词风之先河。但好景不长,在你仕途得意之时,也正是王安石变法之时。那时革新和守旧两派争执不休,而你也因为写了一些讽刺新法的诗文被那些乱臣贼子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就此被卷入“乌台诗案”的风波。

被贬黄州时,你有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无可奈何;也有过“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孤独寂寞。但你从不气馁,穷困潦倒的你,在公务之余,带领一家老小开垦种田,以糊生计。在此期间,你颂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脍炙人口的佳句,道尽了你的积极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是你于挫折后的坦然与豁达。或许我不了解你当时的心境,但是我知道,你总是以自己最乐观的一面示人。坚强如你“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高呼背后,是怎样的一份乐观与豁达啊!当你被一贬再贬,直至被贬惠州,你依然赞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虽身处贬谪期间,但你仍能将满腹的苦水唱做甜甜的赞歌。甚至回望自己的一生,你调侃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何尝不是一种超凡脱俗的风范?故而,每每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想起你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我便又有了战胜自我的勇气与前进的动力。

你的一生“三起三落”,说尽了“宦海沉浮”,纵使历经千千万万的磨难,你依旧乐观向上,从不气馁,做你的“东坡居士”。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遇到窘境,走进迷茫,这次期末考试,我的成绩大幅度下降,我深深地自责,仔细分析问题,总结失利的原因,不放弃、不气馁,重新审视自己所存在的不足,在这个暑假中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查漏补缺,卧薪尝胆,弯道超车,不断进步。

书,如一湾清泉,灌溉人的心田;书,如一盏檀香,陶冶人的情操;书,如一缕花香,沁入人的心脾……从书中汲取知识与力量,伴我一路成长,一本《苏轼传》让我受益匪浅。

我敬仰的苏东坡,因为有你,让我学会了遇到困难时不放弃,积极乐观,努力向上,战胜自我,越挫越勇。

评语:


通过读《苏轼传》一书,你从苏轼身上体会到面对困难不气馁,不低头,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文中你以苏轼在遇到挫折时创作的诗作来说明苏轼一生坎坷,失势的日子远多于得志的时光。文章很有说服力,也发人深思,从写作上来说,情节生动,文章有波澜,读起来深受教益。一时的成绩下降,让你学会了总结和分析原因,相信你也会像苏轼一样做到遇到困难不气馁,重整旗鼓再出发。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我们一起加油! 辅导教师:苗佩佩








盛放于孤独的花朵

读《百年孤独》有感

2021级11班 姚瑶

读书格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摘自《百年孤独》

窗外盛暑的苍白阳光跃至书页之上,随着最后一行文字映入眼帘,我放下此刻分外沉重的《百年孤独》一书,内心仿佛被那百年压抑的气息填满。孤独,这人生永恒的话题,此刻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字再次引起我的深思。

《百年孤独》一书,全文未曾提到一句孤独,却将孤独展现的淋漓尽致。记忆的丧失与轮回,将这百年编织成难以逃脱的梦魇。记忆流失是马孔多在失忆症中的集体性忘却,是载满3000多具尸体的火车呼啸而过,却仿佛未曾有那场屠杀;宿命的轮回是家族重复被使用的名字,是破解羊皮卷的百年徒劳,是所有人最终逃不过的孤独命运。这个家族几度成为风浪的中心,却最终在孤独中沉沦为历史的尘埃。百年云烟终归化作南柯一梦。

诚然,如所摘句子之言,在这个承受着百年孤独的家族,一切轻狂执着爱恨不过是一场孤独之下个人的荒唐,无人得以在消逝的醉梦中幸免。同一个屋檐下的孤独,是奥雷里亚诺上校岁岁年年无意义的铸造并熔化小金鱼,是阿玛兰达缝制自己的寿衣却拆了又缝,缝了又拆,是桑塔索菲亚日日夜夜操劳家务却无人问津。孤独亦是蕾梅苔丝不参与世界之美,是费尔南达坚守陈腐旧归的徒劳,是破译不出的羊皮卷,驱不开的黄蝴蝶,鉴不清的血脉……看似相聚的家庭成员,却又活在个人的世界里,正是这绝妙的反差造就百年之久的孤独,造就一场盛大辉煌之戏的惨淡收场。

那么所谓孤独,是我们所应摒弃的吗?答案是否。

孤独是人生的底色,如影随形。作为独立个体的我们,自诞生那一日起就是孤独的。正因如此,我们无法逃避孤独,也不应逃避孤独。当世事纷扰,嘈杂不堪,孤独反而是与世俗腐朽的坚定对抗。奥雷里亚诺上校自停战的那一刻起,便陷入了己编织的孤独之网中,不再出世,正是因为他看透了政客虚伪面具下的丑恶嘴脸。他将余生注入铸造小金鱼的漫长冶炼,是他对孤独的坚守,更是他清高自守至死不肯放下的傲骨。也正因如此,他成为这本书的轴心人物,寄寓着太多的复杂与孤独,留得后人叹息。

孤独亦是洗涤心灵,寻找自我的良药。正在这压抑的绝望的煎熬之中,人们认清了自己的灵魂深处,无数艺术华章得以谱写,天才的火花得以盛放,伟大的灵魂得以永恒。终生未曾走出哥尼斯堡的康德,却在独行中写出《纯粹理性批判》这一伟大著作;在狱中忍辱负重,孤身挑灯的司马迁,让《史记》的炫目光辉长存于世。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亦是思想的温床。正如歌德所说,“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书中孤军奋战独守自我,最终威震全国的上校,无疑是最好明证。或许正是一颗孤独而无所归途的灵魂,才会偏离平庸的航线奔向星辰大海。

《百年孤独》作为马尔克斯的心血之作,或许所述的不仅是布恩迪亚家族的茕茕孑立,更是全人类的孤独与无所适从。但这诞生于孤寂中的花朵,却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而那孤身临着无尽黑暗的旭日,其光辉亦足以让天地失色。对于孤独,我们应做的并非将孤独扼杀,而是将敬畏这灵魂之火,毕竟,当人类丧失对孤独的感受力而沉溺于对物质的享受时,将是这个种族的意志濒死之时。我们唯有尝试去理解孤独,接受孤独,方可体会这人生的真谛。

评语: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复制的瑰宝。而小作者却另寻新意,对孤独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写下与大众观念迥然不同的注脚。以孤独之实引出孤独之念,寻名人事例谱写依据之章,有理有据,层层递进,其思考之深度令人耳目一新。辅导教师:许冉








仲夏夜之梦

读《繁星·春水》有感

2021级12班 cc

读书格言: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题记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书本表面,要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去体会。可是,作为中学生,“读万卷书”似乎是我们当下更容易达成的,更适合我们的。阅读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陶冶情操、改变气质,就像苏轼之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暑期,虽然我没有去"行万里路″,但我迈向了"读万卷书″。

茫茫夜空,星星纷繁;苍茫大地,溪流潺潺。零碎的思想,歌颂母爱,赞美亲情,怀念童年,热爱自然,忧愁但又柔美,这就是冰心的《繁星·春水》,为我的心灵插上了洁白的希冀的乐章。冰心,仿佛永远那么好奇,那么纯净。她那双孩童般清澈明亮的双眼,满怀着温柔与爱凝视着这个世界,在她眼中,微小的草儿也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骄傲。她笑看繁星眨眼,与夜空低语,深深地互相赞颂着;盛放的花儿莞尔着,她却在为花儿背后浸透了奋斗的泪泉而慨叹;流星掠过天穹,只一刹的凝望,这瞥光在她心中便是永恒;春日的清晨在她眼中是多么的可爱,她迫不及待去拥抱那和煦的春风……静默中,微光里,它们无一不被她紧紧拥入怀中,她那伟大潜隐的爱温暖了世界。

《繁星·春水》令我为之深深触动,不仅是因它优美的语言,还有在那之下蕴含着的深刻哲理。一句“弱小的草呵!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告诉我们即使你可能是万千人群中碌碌无为的之一,广大的世界却不能缺少你的点缀;又一句“青年人,珍重地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告诉我们应该惜时如金,只争朝夕,去做你该做的,你想做的,奋发图强,在时间的书篇上写下你的成绩与辉煌。"风雨后,花儿的芬芳过去了,花儿的颜色过去了,果儿沉默的在枝头上悬着,花的价值,就因这果儿而定了。″我们每个人都如同花儿一般,有意气风发的时候,但我们无时不在经受着生命的磨练。不过,挫折是人生进步的垫脚石,正如泰戈尔的思考:"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我也想躺在这星河上,做一个梦。仲夏夜之梦里,却是人间春天。——后记

评语:


这篇文章是小作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后,由衷抒发的感想,以优美动人的文字详细描写了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触动。其中,作者引用了书中的话,讲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最后,文章引用了泰戈尔的名言,表达了作者对于挫折和磨练的理解。整体而言,这篇文章通过对于作品中的语言和哲理的解读,展示了小作者对于爱、同情和成长的思考和认识。辅导教师:许冉



 供稿 | 康艺萱 姚瑶 韩峥 

编辑 | 贺亚欣

审核 | 盛改菲

统筹 | 李艳莉




往期回顾



阅读伴我成长 | 济源一中初中部暑期学生读书感悟分享(第1期)


阅读伴我成长 | 济源一中初中部暑期学生读书感悟分享(第2期)


阅读伴我成长 | 济源一中初中部暑期学生读书感悟分享(第3期)


阅读伴我成长 | 济源一中初中部暑期学生读书感悟分享(第4期)


阅读伴我成长 | 济源一中初中部暑期学生读书感悟分享(第5期)


阅读伴我成长 | 济源一中初中部暑期学生读书感悟分享(第6期)


阅读伴我成长 | 济源一中初中部暑期学生读书感悟分享(第1期)


时间:2023-09-01 09:12

阅读伴我成长 | 济源一中初中部暑期学生读书感悟分享(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