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济源一中初中部——


前言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暑假如约至,读书正当时。为进一步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增强学生阅读积极性,济源一中初中部开展了暑期阅读心得分享活动。在书的世界里,同学们与智者对话,与大师交流,追寻哲人的足迹,聆听圣人的教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2021级各班学生分享的优秀读书心得!


那个落榜美术生

2021级4班 原嘉胤
读书格言: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他是历史书上臭名昭著的战争狂热者,他是实行种族灭绝的极端分子,后世对他口诛笔伐,但是他却能凭一己之力横扫了整个欧洲,他就是希特勒。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走进了《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纳粹德国史,以期能揭开他身上的神秘面纱!
“火海流过了法国大使馆。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和不祥的预感,看着他过去。”这位法国公使在1933年时的这句话一语成谶。仅仅七年过后,希特勒就将在六星期之内横扫同盟国军,将40万敌军包围在狭窄的敦刻尔克港,登上欧洲之巅。由此上溯到26年前,谁又能想到,那位坐在同样狭窄的奥地利大街上行乞的落榜美术生,将会成为继腓特烈大帝、俾斯曼亲王、兴登堡元帅之后,德国人心中的又一个伟大领袖,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出生于德奥边境的一个农民之家。18岁那年,他怀揣着成为艺术家的梦想来到奥地利首都的维也纳。一鸣惊人、大展宏图的美梦与接连落榜、行乞街头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如一道道惊雷击碎他的梦想,也在洗刷、重铸这个青年的意志与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失败所带来的巨额赔款和犹太人对当时经济的管控都令他无比的愤慨,早早地在心中埋下了对共和、犹太人和民主的滔天愤怒和对独裁、日耳曼人和战争的热烈拥护。
一个偶然机遇,他参加了德国工人党。当时的德国内忧外患,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在襁褓之中就受到内外势力的威胁。重重危机之下,德国马克一次次贬值,最终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导致了经济崩溃。希特勒果断抓住时机,获取党内的领导地位。发动大量演讲,逐步将不足100人的党发展壮大成为数百万人的政党——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业党,即德国纳粹党。他凭借着巧舌如簧的演讲能力和令人血脉偾张的感染力,一步步走向了德国总理的宝座。
得势之后的希特勒便将德国变成了一台怒吼着的战争机器,在军国主义和集权主义的推动下,发动了他梦寐以求的战争,梦想着让“伟大”的日耳曼人早日称霸地球。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罗马尼亚……战火不断燃烧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征服,那个无往不利的男人来到了他自己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巅峰。他有着强大的军队,有着坚定的目标,有着无敌的战术,有着无数的党羽,有着众多的盟国……他几乎拥有了所有,可他却失去了最重要的一点——人心。
他狭隘的目光和自私的思想使得他不会理解:为什么脆弱的挪威军队用自行车和雪橇也要抵御德国的坦克和飞机,战至最后一刻;为什么无助的戴高乐在英国组建军队与政府,也不肯背叛他战败的祖国—法兰西;为什么失败的丘吉尔接受伦敦遭到的数月轰炸,也不接受德国给出的一纸合约;为什么深陷重围的莫斯科面对一望无际的装甲部队放弃了常人都会选择的逃避,选择了战斗……
他不明白什么是人心,什么是气节,什么是保家卫国时的视死如归。所以他败了,他和查理十一世、和拿破仑都折戟在俄国大地上,那台炽热的战争机器终究被寒冷而漫长的俄国冬天熄灭了。
不知希特勒在地下室引弹自尽时是否会遗憾?遗憾敦刻尔克的35万敌军在错误指挥下逃出升天;遗憾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在顽强斗志下一次次粉碎了德国的空袭;遗憾部下的隆美尔将军望到了远方的苏伊士运河,却在孤立无援下再也抵达不了,遗憾主力部队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却只差20英里无法逾越的防线……
可是又有谁去遗憾那些因二战而死去的九千余万军民呢?
该亡的迟早要亡。1945年5月7日,第三帝国海军司令雷德尔签字宣布无条件投降,比创造这个帝国的元首多活了七天。作为纳粹象征的万字旗终于在无数人民的怒火中付之一炬,永不复存。
可是,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罪行,人民也不会忘记。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钟声终将警戒着所有人:和平来之不易,生命也来之不易,一切破坏它们的人都将受到应有的制裁,而只有那些一切为万千人民着想,为万千生命着想的人,才能够得到他们所守护的人的拥护。
评语:

功与过,对与错,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希特勒都与战争狂魔、历史罪人划等号。从课本中了解的希特勒也许只是一个符号,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清那个落榜美术生、天才演说家、杰出政治家和优秀军事家更真实全面的一生,可以拓展学生地思维,让学生们更全面地看问题。 (辅导教师:苗点)

阅《水浒》,悟“忠义”

2021级5班 赵文茜
读书格言: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一百单八好汉,忠义热血男儿。” ——题记
暑期闲暇,顾寻书藏身,思来想去,拾水浒复之。《水浒》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悟,虽已是第四次翻阅,却仍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一百零八将纷纷死去时,我不禁潸然泪下,久久不能释怀,这份忠,这份义,又是何人能懂?
《水浒传》是一本以官逼民反为内容的小说,全书讲述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一路走来,屡遭小人陷害,死里逃生,千辛万苦被逼上梁山,高举“替天行道”的大旗,劫富济贫,惩恶扬善,实乃壮义烈魂。后被招安,为朝廷四处平息祸乱,妙计连连,屡屡获胜。虽然建功无数,但因战争伤亡而损兵折将,多数好汉为国捐躯,唯有少数几个寿终正寝,此乃忠志之士。
所谓忠义者,应对朝廷忠,对兄弟义,震天撼地。鲁智深,为人豪爽,对待朋友可以说是十分仗义。林冲被高俅陷害,高俅想置林冲于死地,让两个差人在半路上杀害林冲,鲁智深听说后,暗地跟踪,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伸张正义令人敬佩;黑旋风李逵,他虽生性鲁莽,性情暴躁,却心地善良,死守忠义。他虽从始至终都反对招安,哪怕心中一万个不情愿,也要对得起“忠义”二字,一直以来死心塌地保护宋江,最终,跟随宋江饮毒酒而亡;若论忠义,更要谈谈这位“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宋公明,虽身为县衙押司,但却仗义疏财,结交豪杰,亲行孝敬,更是在晁盖被捕入狱后极力相救,齐聚梁山后,劫富济贫,虽沦为草寇却还念念不忘要归顺朝廷,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带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对友无二心,对上无二心,忠义在前,行天之德。招安后,宋江率领梁山兄弟攻打辽国以及田虎、王庆和方腊率领的起义军,奈何,最终被奸臣高俅等人用毒酒害死,迎来终章结局。
因为奸人当道,朝廷腐败,梁山好汉的“忠义”又显得如此可悲……
血气方刚,翻天覆地,历史一曲,风卷残云。梁山好汉虽已逝,但忠义之气仍存,我辈少年心中定存“忠义”二字,始终心怀信仰,用青春之姿守护盛世中华。
评语:

《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文章层次分明,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记叙鲁智深、李逵、宋江三人的事例来表现“忠义”,即对朝廷忠,对兄弟义的气概,虽结局悲惋,但忠义之气仍存。读文章可见你对“忠义”二字深刻的体悟,读有所获!(辅导教师:丰林菲)

在激流中前进

2021级6班 孙苗淼
读书格言: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我仿若在《水浒传》中度过短暂人生,一字一句,一幕一画,走马观花般在眼前浮现:智深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宋公明三打祝家庄,武松景阳冈打虎……我看见了他们热血洒疆汤,在封建社会的阴霾下,在高俅等奸臣的刁难陷害中匍匐前行。他们是腐朽时代这片汪洋里的一叶扁舟,摇摆欲坠,却在风雨中坚持前进,掀起一卷惊涛骇浪,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潘家酒楼上,听闻金氏父女被恶霸捉弄,命运凄惨。鲁智深见不得他人落泪,看不得弱者被欺。听完对方的陈述,他热血喷涌,立刻拿出自己的积蓄,还向史进借了十两银。面对恶霸,鲁智深的老拳也越发虎虎生威,打得酣畅淋漓,一解心头之气。结果,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自此惹下人命官司,从一名地方军官沦为全城缉捕的罪犯。
身为中华儿女,为他人安全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宁赴汤蹈火,是我们自始至终践行并传扬的高尚品质,读完你,我才更深入体悟“见侮而不斗,辱也”的道理。
宋江在山寨兴旺后,心存“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的打算,在三败高俅后,又打着“顺天”“扩国”的旗帜去到东京,接受招安后,更是破辽兵、征方腊、守江山。吴用劝他归辽,他斩钉截铁地拒绝道:“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可见,忠君报国的志向早已在宋江心中根深蒂固了。
身为中华儿女,心怀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高扬奋斗风帆,焕发昂扬斗志,是我们始终不渝学习并传扬的崇高精神,读透你,我才明白“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如鲲鹏展翅扶摇而上,国家就不会像无舵扁舟漂泊不定,定能在激流中自如前进。
评语:

小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述人物故事,体现深刻感悟,将读与感巧妙结合起来。读鲁智深,悟“见侮而不斗,辱也”的道理。读宋江,明“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意义,告诫吾辈少年当扶摇直上,激流勇进。文章层次分明,中心突出,是一篇不错的佳作。(辅导教师:丰林菲)


供稿 | 原嘉胤 赵文茜 孙苗淼
编辑 | 贺亚欣
审核 | 盛改菲
统筹 | 李艳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