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济源一中初中部——


前言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暑假如约至,读书正当时。为进一步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增强学生阅读积极性,济源一中初中部开展了暑期阅读心得分享活动。在书的世界里,同学们与智者对话,与大师交流,追寻哲人的足迹,聆听圣人的教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2021级各班学生分享的优秀读书心得!


读《偷影子的人》有感

2021级1班 赵宸
读书格言: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清新封面·新奇构思

提起《偷影子的人》这本书,首先让我很感兴趣的是书的封面,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亲吻自己的影子,让人感到清新又纯真。他就是主人翁,拥有一项特异功能——“偷别人影子”,进而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当他得知自己有这项特异功能时,便开始努力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这本书以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从小男孩的青涩懵懂写到长大成熟,让我们感受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无限能量。
主人翁是一个在班上总被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他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回家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害怕同学的欺负,但他同样渴望同学的友情、渴望能得到爱慕的小女生的青睐。可是,他发现自己总是把事情搞得更糟,老师还会惩罚他,同学依然取笑他,他爱慕的伊丽莎白仍然视他如空气,更让他难过的是他的爸爸离开了他,离开了家。阅读中,透过一页页纸张,一段段文字,我仿佛走进小男孩真切的生活,和他一起为成长中的各种磨难而内心煎熬,陪伴他走过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刻;我也和他一起分享着成长中的点滴进步,和他一起欣喜雀跃……

美妙亲情·温暖港湾

“美妙的亲情”文中描写到:“有一天她小心翼翼地擦拭茶壶,一边对着它说话,最后把茶壶放回阳台时,不但祝它有愉快的一天,还把壶嘴转向外,让它欣赏风景……”有这么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妈妈,生活怎么会不多姿多彩呢?更有趣的是他的妈妈是可以一起分享秘密的人。依然记得他带妈妈去他的小阁楼上,跟他妈妈互相沟通时的感动,妈妈对他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但父爱的缺失,却是主人公一辈子的痛。我能理解那种渴望长大的年纪却因为想给爸爸最好的印象尽最大努力收拾衣服的心情,也能理解爸爸爱上其他女人的离开,可是我不知道为何妈妈会储藏了爸爸那么多年的关爱以及爸爸离开的决然。
美妙的亲情是陪伴作者一路走下去的动力,同样我也为他的爸爸再也没有出现过而感到遗憾。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这个温暖的港湾。一个完整的家对一个小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缺失的父爱让这个可爱的小男孩一直被难过与失落的情绪萦绕,而且这种情绪一直到他长大成熟后也没有完全剔除掉。缺失的亲情就像牢笼,将孩子禁锢其中,而不能去体验童年该有的幸福。

他人立场·理解宽容

当小作者知道自己拥有“偷别人影子”的本领时,他也害怕过,他觉得自己就是切切实实地偷窥了别人的心事!但是当他意识到那些小伙伴们坚强外表下都有或多或少不一样的悲伤时,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我想作者为主人翁虚构了这一特异功能,让他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幸的一面,我们要想超越自己,关爱他人,就要以心换心,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怀着悲悯慈悲的心,发现、理解别人的缺点,而不是一味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以为是的标准衡量和指摘、仇视别人。其实,我们都应该有耐心去聆听他人影子的诉说,这样人与人之间就能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我们的世界将充满爱。
评语:

书中的小男孩,何尝不是每一个小孩?他们渴望亲情滋养,渴望同伴友善,渴望老师认可,尽管总是事与愿违,也在努力收拾残局。本书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成长缩影与隐晦心事。
赵宸同学从构思立意、温暖亲情、他人立场三方面书写读书感悟,有面又有点,有真实阅读也有所思所想,有文笔训练又有精神成长,很好发挥了暑期阅读的作用。 (辅导教师:李倩茜)

读《李白传》有感

2021级2班 宋冰茹
读书格言: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题记
你从盛唐走来,如一颗璀璨明珠,耀眼夺目,你追逐理想胸怀鸿鹄之志,你一生潇洒轻狂,跨越浩渺光阴。在千年后的今天,读见你的诗篇,我仿佛看到了你狂傲的面容,望见了那谪仙般的身影,我读出了你的勇敢乐观,因为你,我得以勇敢面对生活。
还记得我第一次听到你,刚刚咿呀学语的孩童在父母的教导下,懵懂地背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小的身影摇头晃脑地诵读着那些难解的诗句,也许只是觉得好玩,小时候的我不知你深沉的思乡情,也读不懂你的诗。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步入小学,我读了更多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天马行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谊,“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旷世卓绝,然而对于李白的一生,我了解的少之又少,终究不知他潇洒不羁的外表下那热烈的灵魂。
直到在八年级的这个暑假,我读到了《李白传》,在书中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李太白。印象中的李白年少轻狂,意气风发,敢让力士脱靴,贵妃磨墨,实际上他的人生荆棘丛生。他胸怀锦锈,饱读诗书,出口成诗,他胸怀鸿鹄之志,曾写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只可惜他出身于那个社会,唐朝,虽繁盛至极,但门第观念深厚,士、农、工、商,商人是最末流,即使富可敌国,也只是地位低下,出身商贾之家,不能科举,他选择了举荐。他曾满心欢喜地谒见李邕,却因不拘俗礼使李邕不悦,也只是“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四十二岁,他受诏入京,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心怀社稷天下的凌云壮志,谁知君王只是找他消遣娱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刺金还放,求仙问道。求仕不得,他又纵情山水,隐居避世,他的人生起起落落,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但他依旧饱含昂扬的激情,绽放出异样光采,这样的豁达乐观,又有几人能有?
在你的诗中,我读出豪迈,读出自信,读出洒脱,更读出了你的乐观与勇敢。曾几何时,我也深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苦苦挣扎,拗口难背的文言文总是让我焦头烂额,束手无策,早起跑步的困意总是席卷而来,让我一次一次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是,李白面对求仕不得的人生逆境仍能乐观面对,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又怎能因一点微不足道的挫折而缴械投降,向人生低头呢?于是,我开始坚定信心,轻舟已过万重山,文言文的大山也并非高不可攀,跑步的痛苦也并非不可消磨,谢谢你李白,借助你的力量,我得以以用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
李白,你的人生坎坷,但你的精神却永不磨灭,你的诗是绝世的瑰宝,是唐朝也是中华民族最闪耀的明珠。
李白,一袭白衣,诗仙之名永垂千古,你是大唐的荣耀!
评语:

若不是阅卷无数,岂能妙笔生花,处处流淌诗意?若不是漫溯于文字深处,岂能对李白滔滔不绝?若不是怀着满腔真情,岂能倾吐得酣畅淋漓?阅读,让我们更有才情,思想更加深邃,意志更加坚强。读书增加阅历,阅读丰盈人生,在你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辅导教师:李倩茜)

读《我与地坛》有感

2021级3班 聂琳媛
读书格言:以阅读之炬,燃生命之光。
写作的灵感可以来自喧嚣的人海,可以来自秀美的山林,而史铁生却被迫选择了从宁静的地坛中。
至于为何被迫,因为在史铁生21岁时,一个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年龄,上天“没收”了他的双腿。在病房中的日日夜夜,他撕心裂肺地哭过,歇斯底里地喊过,尽管母亲始终劝导着他,但最终,他还是没能接受这样的现实,独自跑到地坛中寻找一份宁静。这座地坛历经四百余年,看似荒芜却不颓废,仍然保留着生机。在这里,史铁生一待就是十五年,并在宁静中得到启发,写出了绝世佳作《我与地坛》。
书中这么写道:“苦难与信仰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如果说残废的双腿是史铁生的苦难,那么沉静古朴的地坛就是史铁生的信仰,在地坛满园弥漫的静谧光芒中,史铁生经历了与路人的悲欢离合,感悟了生与死的人生哲理,获得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力量,他走出了无边的黑暗,看破了命运波折,他不再悲伤,不再逃避,不再害怕怜悯,也不再畏惧生死,它摆脱了肉体上的残疾,而获得了精神上的健全。
阅读着《我与地坛》,思绪从文字中蔓延开,我开始重新思考对挫折的理解。在文中,史铁生生动形象地解释了,越是穷途末路越能势如破竹这句话,再反观我,还未到山穷水尽的那一刻就已东逃西窜、避而不谈,但这次阅读让我对挫折有了新的感悟。成长的路上,有许多的坎坎坷坷,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像史铁生一样,将不甘化为动力,将生活中绊倒我们的挫折化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欲经雕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我们要将挫折视为一次次的雕磨,视为一次次锻炼我们的考验。
阅读着《我与地坛》,身体却从椅子上挪走,我开始重新打量着母亲的身影。在文中,史铁生母亲有着坚韧的灵魂,不屈的脊梁,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安抚着史铁生的满腔愤恨,用自己的温言细语救赎着史铁生的灵魂,但母亲对史铁生的深情爱意,他却在与母亲天人永隔时才恍然大悟。我的母亲曾也是窈窕淑女,眸眼含春,一笑便惊艳了时光,可是她为了我,放弃了享受人间烟火的时光,每天为柴米油盐而奔波着。正如迟子建所说的,母爱就像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有多么干涩,内心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可这表皮太干涩,太坚韧,以致我们不愿剥开去看内里的甘甜,放下手中的书,我携着母亲的手,手上没有女人的细腻,只有一层又一层的茧子。都说母爱如流水汨汨,于无声中陪伴我们,它虽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但我们也要于平日里也多陪伴父母,多些倾听,少些埋怨。
对挫折的思考、亲情的感悟,史铁生选择了在地坛中,而我选择了在《我与地坛》中。
评语:

余华老师口中的史铁生是那么阳光乐观,身处黑暗却向阳而生,没有被生活善待,却对生活充满善意,很难想象他的人生中也有至暗时刻,《我与地坛》那朴实的文字中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对命运的冥想,有对亲情的眷恋,读之让人回味无穷,想之让人肝肠寸断,却又在无形中能够带给别人无穷的力量,也许这就是小作者想传达给大家的内容!(辅导教师:苗点)


供稿 | 赵宸 宋冰茹 聂琳媛
编辑 | 贺亚欣
审核 | 盛改菲
统筹 |李艳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