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济源一中初中部——


前言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暑假如约至,读书正当时。为进一步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增强学生阅读积极性,济源一中初中部开展了暑期阅读心得分享活动。在书的世界里,同学们与智者对话,与大师交流,追寻哲人的足迹,聆听圣人的教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2022级各班学生分享的优秀读书心得!


读《红楼梦》有感

2022级7班 卢思言
读书格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初到红楼, 便觉外表金碧辉煌 ,可走近一看 ,腐败潮湿。抬头看远方 ,朦朦胧胧……醒了,才知只是一场梦。——题记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曹雪芹用自己细腻的文笔,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曹雪芹看似在讲封建贵族的琐事,实则在讲述一个大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也暗讽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人人皆笑笼中鸟,人人皆是笼中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黛玉的葬花,宝玉的出家,还有那句:“宝玉宝玉,你好……”都扑朔迷离,让人在迷雾中追逐着追逐着,却永远看不到尽头。花开花落,最终零落成泥。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曹雪芹在书中是这么描写林黛玉的。她冰雪聪颖,肤若凝脂都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一般,她的孤傲叛逆是因为世人皆醉我独醒而被那个时代所孤立。没有办法的,那个使人变为傀儡的,黑暗的,吃人的社会,只能拒绝那颗鲜活跳动的心脏,这样的世道不足以让她驻足。所谓的离经叛道是因为黛玉有这蝴蝶一样的易碎,时代的风波强劲又偏执,却吹不走扇动的翅膀,她纯净的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刘姥姥进大观园出尽丑态只为博贾母一笑,世人笑她粗俗,她笑世人浅薄。贾府遇难时,刘姥姥散尽家财救出了巧姐,王熙凤永远不会想到,当初贫困的刘姥姥竟是救她的女儿与水火之中的人。真是当初自己带花为博贾母等人一笑,现在倾尽所有摘掉了巧姐头上的花。
红楼梦更是超脱世俗的男女观,曹雪芹在书中写“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不似一般名著,以男人为天地,女人只是妖言惑众,成为斗争的牺牲品。《红楼梦》更是将女人放到历史的舞台前,看女子才情兼备,赏女子冰雪聪颖,观女子撑起半边天,瞧女子英烈真情。84版红楼梦的剧组拍过一段小品,宝玉穿越到现代,遇到了大观园的姐妹们。温柔善良的迎春成了护士,元春则自由自在地卖着包子,王熙凤成为了导演,薛宝钗成为了设计师,黛玉则成为了诗人帮准备参加画展的惜春作诗呢……是啊,没了大观园,那些女性仍然展露锋芒,性别一定不会是束缚她们的枷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红楼梦对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它是我国文坛上不可缺少的明珠。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千个读者眼中便有一千个红楼,对我而言,是智慧,是才情,是现实,是梦境,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红楼梦》。
评语: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满纸荒唐,一把辛酸泪”这是曹雪芹对社会腐朽的批判,也是对生命之纯美的极致追求。
小作者卢思言通过自己对红楼的所闻所感,将整篇文章描述的细腻生动,虽有质朴之处却不落俗套,具有个人风格,条理结构清晰,观点明确。红楼一梦,万境成空,这篇读后感让人体悟繁华时代的落幕,感悟人间千百滋味,称得上是一篇优秀心得。(辅导教师:苗彦)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读《活着》有感

2022级8班 常语昕
读书格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题记
从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
昨日看花开,今朝看花落。看花对酒宁辞醉,醒后还投卖酒家,君不见,眼前花……
这本书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作者笔下的福贵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大少爷,一个放荡痞子,因为赌博家产被输光,变得一贫如洗,染上了赌,让他彻底成了一个整天只知道吃喝嫖赌,让人恨铁不成钢的纨绔子弟。妻子家珍的劝言及父亲的离世终于刺激了福贵,当他颤抖着想要去抓住一切的时候,却发现年少已过,曾经所拥有的风花雪月一世沉沦,此时都如同一盘散沙。
他进城为母亲买药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失去了唯一的战友。回到家中,母亲早已病逝,妻子苦苦养大孩子,可女儿却是哑巴,妻子病倒,女儿送人,最后难产致死……如果说世上真有因果报应,福贵一定是最好的体现“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书中的人物都有过美好,却是过往云烟,福贵,一生贵散福无;家珍,出闺无人再当掌中珍;凤霞,凤冠霞帔后便化成香魂;有庆,却无余生庆;二喜,生命中也没有喜事……
富贵,福贵,本象征着大富大贵,但却又是命运弄人,何来大富大贵,简直无稽之谈,曾经也是浪子,沉溺于风花雪月,沉醉于世间情中,不知回头,妻子站在彼岸的大声呼喊,却也换不回他的一丝回眸,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爷,不知人间疾苦,锦衣玉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也深陷其中……
有作者这样评论:“福贵身上是中国近代所有苦难的集合”福贵的悲惨命运让人窒息,善良淳朴的家人相继去世,一次次遭受命运的摧残,似有无数双手将他拽入深渊,想将他溺进烂泥,永无翻身之日,但是拨开阴霾,他还是看见了光。
作者余华专注描写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平凡的长相,平凡的经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演奏的是壮丽生命的诗篇,正是这样,以朴素平淡的口吻讲述了残忍的“人性”,书名为《活着》,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活着?生活中的千帆浪涌一次次击垮着身心,只有无限的痛苦与迷茫,空洞无神的支撑起一具破旧残缺的壳,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幸运。
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生命的意义从来在于不顺从,福贵一生坎坷,但是人在世,永远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避而不提的诚恐,避而不提的同情,那是余华先生用最平淡的文字叙述着残酷的生离死别。
“少年去流荡,中年想崛藏,老年做和尚。”往事不能回首,岁月从不停留,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后记
评语:

《活着》这本书以小人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残酷而又真实的故事,余华老师用着朴素平淡的文字却展示了悲情的命运对于生活的摧残,令人深思,又让人警醒。
小作者常语昕通过自己的独到见解,巧妙联系书中人物的归宿生平,通过真实细腻的语言揭露了生活的残酷与人心的险恶,揭示了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话里话外之间略带讽刺意味。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正是有生的意义。即使前方路途遥远险阻,但依旧温然一笑作春风。只要有勇气生在这世间,便自然会体会到活着的真谛。(辅导教师:苗彦)

听百年回响,书青春未来
读《红岩》有感

2022级9班 赵梦成
读书格言: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
民族的壕沟沉下帷幕,红色的巨人举起投枪,和着血和泪的土地筑起家国的围墙,承载着百年荣光的战车碾过滚滚红尘,已停靠在吾辈身旁,踩在民族复兴的时代鼓点上,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处,我缓缓翻开手中的《红岩》,去倾听那历史的回音……
1949年春,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包围中共驻重庆办事处。我办事处被迫撤回延安后,许云峰、李敬原、江雪琴、刘思扬、齐晓轩、成岚等重庆地下党组织成员根据上级指示,坚持工作,与国民党特务、军警展开激烈斗争,为保卫山城,迎接解放,奉献出鲜血和生命。
《红岩》真实记录了中国革命在取得胜利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斗争,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红岩》教会我青年一代应有坚定信仰,矢志不渝。在种种严刑拷打之下,江姐等人坚持底线,为崇高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反之,甫志高没有坚持住底线,背叛了党,出卖了同志,落得一个被双枪老太婆杀死的惨烈下场。这教育我们一定要保持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对革命信仰的坚守如初。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红岩》教会我青年一代应有责任担当,报效家国。为了使印刷挺进报更加方便和隐蔽,成岚独自勇敢地揽下了《挺进报》的刻钢版和印刷任务。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努力学习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正如书中所说的,认定一个目标,并且为之奋斗终身。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红岩》教会我青年一代应迎难而上,搏击风浪。许云峰在地牢里拖着锈蚀的铁链,不惧严刑拷打,用自己的双手为战友们挖出了一条生命通道,自己却赴汤蹈火走向了死亡。这教会我们身处逆境甚至是绝境,但依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畏惧牺牲,用智慧和勇气来化解困难。
四海升腾,这边风景多锦绣;九州激荡,乘势而上开山河。我轻轻合上书页,冲锋的号角已然响起,历史的回音萦绕耳畔,先辈们的英姿如在眼前……躬逢盛世,万里路遥,吾辈少年更应跨越征程万里再奋蹄,担当重任千钧续新篇。愿我们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追求卓越,拼下一个无悔的青春,让个人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让吾辈少年搏击风浪的声音,成为青春中国的黄钟大吕!
评语:

《红岩》是一本充满革命精神的书籍,讲述了众多英雄烈士为解放事业献身的故事。每一位读完这本书的人都深深被其中的情节所感动,也被其中的精神所激励。赵梦成同学情感丰富而真实,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辅导教师:赵二娜)


供稿 | 卢思言 常语昕 赵梦成
编辑 | 贺亚欣
审核 | 盛改菲
统筹 |李艳莉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