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济源一中初中部——


前言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暑假如约至,读书正当时。为进一步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增强学生阅读积极性,济源一中初中部开展了暑期阅读心得分享活动。在书的世界里,同学们与智者对话,与大师交流,追寻哲人的足迹,聆听圣人的教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2022级学生分享的优秀读书感悟!


读《茶花女》有感

2022级1班 乔岩懿

评语:

《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懂得为了爱而舍弃。她像一朵在黑暗中盛放的雪莲,透着微弱、飘渺的光芒,即使当时转瞬即逝、不留痕迹,仍流传至今感动后人。
在这篇读后感中,乔岩懿同学以爱情为主线,述说了茶花女一生的悲惨际遇和爱情绝唱。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茶花女的命运与爱情悲剧、她的爱痛抉择、她对爱情的忠贞和以生命献祭的一幕幕徐徐展开,读来让人哀婉叹息,称得上是一篇不错的读后感。(辅导教师:范志红)


读书的意义

2022级2班 刘婧琪

读书格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读历史:
以历史为镜,面向未来


读传记:
以巨人之眼,找到方向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伟大的人物,我们阅读他们的人生经历,从中吸取一些智慧、豁达与勇气,指引我们更好地向目标前进。同样,人无完人,读人物传记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缺点,更深入去反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人之心恕己。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看到苏轼写的诗,便去读了他的传记。苏轼是一位全能性的文化巨人,但更多的却是风雪相伴,一路从开封被贬到海南。无论面对怎样的绝境,他都没有停止饮酒作诗,烹饪美食,他始终怀有一颗对待生活热情乐观,自由洒脱的心,遇事坦然,幽默真挚。或许他就是罗曼罗兰说的英雄主义,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读传记,我看到了王朝的更迭和世代的兴衰,看到了各种被命运洪流裹挟而去的微小个体。我们的遭遇与忧愁,渺小而不值得一提。

读小说:
以他人命运,开阔视野

评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读书,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自己。在书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祝贺刘婧琪同学,她找到了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因此,她的视野更加广阔,思维更加灵活,格局更加高远!(辅导教师:范志红)


读《南京大屠杀》有感

2022级3班 刘 杨

读书格言: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题记
这是一个中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也是一座城池的千古奇耻大辱;也是一个国弱民穷被人欺的有力见证。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的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和遇难人数总和。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在阅读这本书时,我的内心被深深刺痛。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三十万同胞所经历的折磨,让我难过和心疼,我亦佩服在日军攻入南京时积极建立安全区、拯救中国人的商人约翰·贝拉、美国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以及“南京活菩萨”明妮·魏特琳的英雄壮举。据说,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平静的走出坐落在南京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或悲情、或愤怒、或沉痛......馆内反反复复出现的300000的数字,就是在提醒世人,这场屠杀,惨绝人寰。
每个中国人自小便被大人教导一定要“勿忘国耻”,在拜读过纯如先生的《南京大屠杀》后,我对“勿忘国耻”一词有了新的见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每个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铭记,是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民族之魂。从1937年日本侵华至今,已经过了近86年,日本仍然没有向中国的遇难同胞们道歉,反而是一直否认事实,颠倒黑白,并且在日军侵华期间一直向学生们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与藐视。
读完《南京大屠杀》之后,我不但加深了对“勿忘历史,以史为鉴”这句话的意思,并且对如今的中国感到无限的欣慰,如今的中国,载人火箭技术频传喜报,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航天航空人才;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人民牢牢记住,人们爱好和平,祖国一片繁荣昌盛;如今的中国,新时代的青少年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享受和平的生活。
那份沉痛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唯有人民团结一心,中国才能得以实现繁荣昌盛的局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才能实现。现如今,国正安康,民正富强,万里江山,如诗如画,身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当“勿忘国耻,牢记使命”将小我融入大我,时刻准备为祖国奉献自己,向历代英雄前辈看齐,大国泱泱,大潮滂滂,我中华之青年,不但要将历史铭记于心,更要乘改革之风,架起建设祖国之理想的风帆,点亮复兴之道,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走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勇担大任,牢记使命。
评语:



供稿 | 乔岩懿 刘婧琪 刘 杨
编辑 | 贺亚欣
审核 | 盛改菲
统筹 | 李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