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济源一中初中部——



前言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暑假如约至,读书正当时。为进一步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增强学生阅读积极性,济源一中初中部开展了暑期阅读心得分享活动。在书的世界里,同学们与智者对话,与大师交流,追寻哲人的足迹,聆听圣人的教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2022级学生分享的优秀读书感悟!

读《茶花女》有感

2022级1班 乔岩懿

读书格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十九世纪初,法国巴黎的上流社会流传着一则贵族公子与茶花女郎的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说:“因为爱,勇敢跨越门第礼教;因为误解,终生陷入悔恨遗憾。一个令人为之叹息的爱情故事,一首首撩拨心弦的动人乐曲,造就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歌剧名作。”
这一本“在中国放了新剧的烽火”的书,名为《茶花女》,又名《巴黎茶花女轶事》,出自拥有法国“父子作家”之称的亚历山大·小仲马之手。1844年,小仲马与巴黎著名的交际花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杜普莱西虽珍惜与小仲马的感情,却为了维持生活继续同阔佬们保持着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与玛丽·杜普莱西绝交并出国旅行。当他再回到巴黎时,昔日爱人已香消玉殒,临终前她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使她在凄凉绝望之中离开了人世。后来,小仲马回到与玛丽 •杜普莱西曾度过一段快乐时光的乡间,那里的一草一木唤起了他对往昔的回忆,更激发了他创作的冲动。于是,小仲马开始闭门创作,仅用了一个月时间,便写出了传世佳作《茶花女》,而玛丽•杜普莱西就是《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原型。
1847年,在巴黎欢乐的半个世纪中,意气风发的男士与风云际会的女士,相遇在戏院、舞会等场所,但有一个女人,“人们在她的微笑中,常常会发现一丝忧郁的阴影,那蕴含着对生活的厌倦和感伤”,因为她装扮时总有一束茶花相衬,被人们称为“茶花女”。玛格丽特原是一个贫穷的乡下姑娘,虽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成为交际女郎,但是她身上不同于其他女郎的纯真、美丽的独特气质让那个同样真挚的男主人公阿尔芒深深着迷。阿尔芒对于玛格丽特而言,是一束光,他的出现让她的心灵重新得到新生。在玛格丽特患肺病卧病在家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来询问玛格丽特的病情,却不肯留下姓名。玛格丽特见惯身边的虚伪、冷漠的面目,内心活力与期待早已消散,但是阿尔芒不一样,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弃她而去,而是让她感受到一丝久违的温暖。因此,当两个人终于相见时,玛格丽特知道了阿尔芒就是那个给予她为数不多温暖的人和诚挚纯粹的爱时,原已淡漠的心重新焕发了对生活的热望,送予阿尔芒代表着她真情和爱意的一朵茶花——你若是爱我,送我一朵茶花。
他们什么都想过,真情除外。
玛格丽特决心放弃巴黎的奢靡舒适生活,与阿尔芒到乡下居住一段时间。她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这里远离虚伪混乱的人们,有着最纯粹的记忆,一切是多么的亲切。没有人打扰,不会因为生计而违背心愿,她只属于自然,她与阿尔芒的爱情化作每日精心准备的野花、每株树下的四叶草,化作每个全心全意的时刻、每日的开怀快乐。茶花女勇敢地追寻心中的爱情,放弃公爵的援助和轻而易举得来的钱财,然而正当她几乎忘记所有过往时,这些似梦般的时光因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的到来开始破灭。迪瓦尔为了家族的颜面和阿尔芒的前途,请求玛格丽特离开他的儿子。她同意了。阿尔芒无法理解玛格丽特的行为,以为她如信上所说的一样将爱情当做商品,没有良心与真情。面对阿尔芒的误会与指责,她无法辩解,只希望阿尔芒能够忘记他,永远也不要见面。“望眼欲穿的回信总是在收信人离开的时候送到的。”当阿尔芒得知真相的时候,玛格丽特已经离世。她在孤寂的最后一段时间,再次见到阿尔芒的唯一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而阿尔芒也陷入深深的忏悔。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茶花女让爱情重新焕发生机,爱情不是二人之间的相濡以沫,而是我爱你,我愿意让你走向更光明的未来,即使那个世界没有我。

评语:


《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懂得为了爱而舍弃。她像一朵在黑暗中盛放的雪莲,透着微弱、飘渺的光芒,即使当时转瞬即逝、不留痕迹,仍流传至今感动后人。

在这篇读后感中,乔岩懿同学以爱情为主线,述说了茶花女一生的悲惨际遇和爱情绝唱。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茶花女的命运与爱情悲剧、她的爱痛抉择、她对爱情的忠贞和以生命献祭的一幕幕徐徐展开,读来让人哀婉叹息,称得上是一篇不错的读后感。辅导教师:范志红






读书的意义

2022级2班 刘婧琪

 读书格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那次班会上,班主任说:“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这让我想到了,那一本本我读过的书中,一个个我品味过的文字,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的气质和思想,渐渐形成我的知识体系,也映照在了我每一次面对困难时的选择里。成长中的不解与疑惑,仿佛都能够在书中找到答案。所以不妨静下心来阅读,在书中去开阔视界,明白事理。


读历史:

以历史为镜,面向未来



郭沫若曾说:“一个民族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脚踏实地地走向未来!”历史的烟云,不会因为岁月的冲刷而减淡。《史记》《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历史读物虽读起来枯燥无味,令人难懂,但对于我们,历史学早已被赋予了新层面上的意义。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变迁。有过东汉末年分三国的乱世,有过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亦有过昏庸无能,腐败不堪的清政府,也有过人民有力量,国家有担当的共产党。历史并不可怕,错误与辉煌也一直都存在。所以,青少年的我们更要敢于面对历史,积极学习历史,以史鉴今,行在当下,避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现象再现。


读传记:

以巨人之眼,找到方向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伟大的人物,我们阅读他们的人生经历,从中吸取一些智慧、豁达与勇气,指引我们更好地向目标前进。同样,人无完人,读人物传记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缺点,更深入去反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人之心恕己。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看到苏轼写的诗,便去读了他的传记。苏轼是一位全能性的文化巨人,但更多的却是风雪相伴,一路从开封被贬到海南。无论面对怎样的绝境,他都没有停止饮酒作诗,烹饪美食,他始终怀有一颗对待生活热情乐观,自由洒脱的心,遇事坦然,幽默真挚。或许他就是罗曼罗兰说的英雄主义,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读传记,我看到了王朝的更迭和世代的兴衰,看到了各种被命运洪流裹挟而去的微小个体。我们的遭遇与忧愁,渺小而不值得一提。


读小说:

以他人命运,开阔视野



人生是一场单程票,我们都没有办法再活第二次,但如果去读小说,在别人的故事里去体验他人的人生,好像又多了一种命运。在各种跌倒起伏中感受到丑恶与挣扎,也有着来之不易的幸福和确幸。在余华老师《活着》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在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活着更为重要。也看到了,无论多么优秀的人,终究是一个血肉之躯,都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而福贵面对命运仍旧坚强的活着,没有原因,只是为了活着。正如余华老师说的“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看多了小说与故事,内心中仿佛更多了一份从容,有了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事物。
今天的我们生逢盛世之中华,是共同前进的一代,吾辈正青春,读书正当时。古有百家争鸣以博百卉千葩,今有莘莘学子以览读书万卷。我们更应肩负责任,拿起书本,不负时代期许,不负青春韶华。


评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读书,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自己。在书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祝贺刘婧琪同学,她找到了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因此,她的视野更加广阔,思维更加灵活,格局更加高远!(辅导教师:范志红)








读《南京大屠杀》有感

2022级3班 刘  杨

读书格言: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题                        

这是一个中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也是一座城池的千古奇耻大辱;也是一个国弱民穷被人欺的有力见证。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的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和遇难人数总和。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在阅读这本书时,我的内心被深深刺痛。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三十万同胞所经历的折磨,让我难过和心疼,我亦佩服在日军攻入南京时积极建立安全区、拯救中国人的商人约翰·贝拉、美国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以及“南京活菩萨”明妮·魏特琳的英雄壮举。据说,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平静的走出坐落在南京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或悲情、或愤怒、或沉痛......馆内反反复复出现的300000的数字,就是在提醒世人,这场屠杀,惨绝人寰。

每个中国人自小便被大人教导一定要“勿忘国耻”,在拜读过纯如先生的《南京大屠杀》后,我对“勿忘国耻”一词有了新的见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每个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铭记,是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民族之魂。从1937年日本侵华至今,已经过了近86年,日本仍然没有向中国的遇难同胞们道歉,反而是一直否认事实,颠倒黑白,并且在日军侵华期间一直向学生们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与藐视。

读完《南京大屠杀》之后,我不但加深了对“勿忘历史,以史为鉴”这句话的意思,并且对如今的中国感到无限的欣慰,如今的中国,载人火箭技术频传喜报,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航天航空人才;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人民牢牢记住,人们爱好和平,祖国一片繁荣昌盛;如今的中国,新时代的青少年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享受和平的生活。

那份沉痛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唯有人民团结一心,中国才能得以实现繁荣昌盛的局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才能实现。现如今,国正安康,民正富强,万里江山,如诗如画,身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当“勿忘国耻,牢记使命”将小我融入大我,时刻准备为祖国奉献自己,向历代英雄前辈看齐,大国泱泱,大潮滂滂,我中华之青年,不但要将历史铭记于心,更要乘改革之风,架起建设祖国之理想的风帆,点亮复兴之道,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走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勇担大任,牢记使命。


评语: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共同伤痛,应被世界铭记。中国人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只有敬畏死者、追念先逝,社会之风俗道德才可以渐渐笃厚起来。读《南京大屠杀》,目的不是让我们的国人从小记住仇恨,而是要时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始终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要知道今天祖国的和平和一切成绩均来之不易。相信你从这本书中读出了力量,读书了青少年的使命和担当。(辅导教师:牛雁超)



供稿 | 乔岩懿 刘婧琪 刘  杨

编辑 | 贺亚欣

审核 | 盛改菲

统筹 | 李艳莉



时间:2023-08-02 17:58

阅读伴我成长 | 济源一中初中部暑期学生读书感悟分享(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