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一中校园网家教课堂

亲情缺失是我永久的痛

我是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被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几十年过去了,在我的心里依然留下很多困惑及伤痛。

我家姐弟三人,我是老二。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母亲响应国家号召到县医院工作,同时为全县培养赤脚医生,父母分居两地。那时全县只有我妈妈一位妇产科医生,可想有多忙。

我降临时,父亲第一反应:怎么又是闺女,不要了,赶紧送人。重男轻女的爸爸真的没有出现在病房。两个月后,就把我留在姥姥家,妈妈返回单位工作。

姥爷工作忙碌,姥姥操持一大家子的生活,要抚养几个姨舅。那时候我只有春节才可以回自己家跟爸妈一起过年。一直到12岁那年,母亲从巨野调回,我们一家人才得以团聚。可半年后,我又离开家开始住校生活,直到一年前,才跟父母同住过。所以,父母在我的生活中一直是比较模糊、比较遥远的,不记得吃过爸妈做过的特别好吃的饭,一家人亲密的交流对我来说是奢侈的。

亲情的缺失,不止是缺少爱,对一生性格的养成影响都很大。因为亲情的缺失,我没有安全感,严重缺乏自信,缺乏爱的能力;因为没有被关注,所以不善表达,也不敢主动说话。这么多年潜意识里就怕别人不喜欢我,所以做事更多的是考虑别人的感受,很少关注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最难的就是不知道如何处理与亲人以及周围人的关系。

回想童年,开心、幸福、温暖的画面好像不多,盼望、渴望然后失望的记忆比较深刻。

记得小时候有三次挨打的经历。一次是我爸带我弟弟到姥姥家,发现了我留着自己吃的一点点果酱面包,因为不想给他,父亲狠狠揍了我一顿;还有一次带我去巨野探亲,在长途站吃饭,我不小心把猪耳朵掉到地上,被狠狠训斥。最难忘的画面,是在小学期间,有一次在市里演出,离我家很近。演出后我跑回家兴高采烈地敲门。一开门,父亲说:“你怎么回来了?”原本在低头吃饭的他,站起来把还没进门的我直接拽到车站,送回姥姥家。那种沮丧、那种心痛,一生难忘。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能够回自己家住上一晚,哪怕睡吊铺。我记忆中好像从来没有拉过父母亲的手,更没尝过被抱起的滋味,父母的目光也是生疏的,以至于很难流畅地喊出爸爸、妈妈。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渴望被关注如果得不到充分满足,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不重要、不够好,渐渐会自卑,越来越不自信。我不太清楚假如缺失了这一课,未来可以怎样修正,什么时间比较好?如何弥补?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身体生病了可以去医院,找到对应的内科或是外科治疗,可是成长中缺失功课,谁来发现?到哪里治疗?

因为在媒体工作,很多人不理解我怎么可能不自信,怎么可能自卑,可我真的认为自己是怯怯的,尤其是与人打交道时,真是难死了。从上小学到大学,老师是非常喜欢和赞赏我的,努力、认真、上进、功课好。

工作中同样是充满创造力,作品获全国大奖,创意滔滔不绝,充满自信和能量,好像工作和生活完全是在两个世界中。

成长中缺失的功课,假如有恰当的机会,还是可以有所改善的。但想全部修复,真是好难啊!

去年我参加了舞动治疗,才隐隐触碰到内心弱弱的一点声音。好像第一次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且还有了一个发现,好像自己始终是“被选择”,之前完全没有觉察。组建家庭同样是“被选择”,而自己不知道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不太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所以失败和解体是必然的。现在想想,我不是把自己丢了,而是从来就没找到过自己,更多是社会需要我这样做、单位需要我这样做。

这种童年的创伤代价沉重,形成的内向封闭的性格,假如没有强大的感知、学习、外力相助很难调整好。

父母给孩子滋养,会让孩子变得温润饱满幸福,否则,笑都会拘谨、不自然。记忆中,我很少有畅快的、松弛的笑,好像始终背着一个重重的壳。这种痛已经是性格和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永久的痛!

现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爸妈不得已要工作,家庭中不得已会角色错位,祖辈承担起隔代教养的责任。即使这样,爸妈也要创造条件用心关注孩子,孩子是多么渴望爸妈的关注,多么渴望能住在自己温暖的家里。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有表达的权利和机会,可以有正常的喜怒哀乐,可以在家庭中有角色的参与而不是一个隐形人的话,在心中种下的一定是美丽的七色花。

因为自身的经历留下了一生的痛,所以诚恳地呼唤父母给孩子真心的爱,多一些时间陪伴,给他们自信,给他们爱的能力,让他们有力量对这个世界付出更多的爱。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20日第10版

时间:2018-09-29 14:28

【家教课堂20180929】亲情缺失是我永久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