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知周万物 道济天下
张娅娟
 

“智周万物,道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上》。它鼓励人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追求知识的极致。作为济源一中的校训,它鼓舞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投身知识的学海,不断挑战自我,寻找人生的新高度。

——题记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是我的母校,也是我任何时候提起来,都会不由自主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地方。离开母校已经快三十年的时间了,虽然我无数次从新一中的门口路过,但近乡情怯,从门口朝里张望,我却从未再踏足过母校。它之于我和我的同学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看到熟悉的校名,却又那样的亲切。

这次有幸跟随作协的老师们一起踏上这片承载着青春和梦想的热土,翻着济源一中一页页的日志,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我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忆往昔峥嵘岁月

我的母校,是坐落在文昌路和济源大道交叉路口的济源一中。它的门朝西开,门口左边是郭沫若老先生书写的校名。刚入学校的时候,我就很疑惑,那么有名的人怎么会给它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高中题字呢?答案也在岁月中慢慢揭晓。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那一座建筑就是教学楼。从校门口往左走不远,往东是学校的大礼堂兼食堂,往西有一排平房就是我们原来的小食堂,它们是可以独立经营的小饭馆。沿着中间的马路往东走不远是女生宿舍,再往东走路北是男生宿舍,路南是图书馆,再往东走就是我们的操场。

我记忆中的济源一中不大也不繁华。学校足球场的草坪据说是同学们回家背的草皮建成的,简易的乒乓球台,数量不多的篮球场。现在的文昌路校区经过建设早已今非昔比,但我依然怀念我的母校,怀念那些给了我梦想,给予我前进力量的老师和同学们。

“火车想要多拉快跑,必须要有制动装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果你问我在济源一中记得最清楚的事情是什么,那么我想说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我的校长张正全校长说的这两句话。记得记者问科比:“你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科比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说我也许不知道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但是记得每一个晨起跑步、读书的济源一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个一中的莘莘学子都是靠勤奋刻苦和老师们无怨无悔的教诲才走到自己成功的彼岸。

在一中上学,学习是不需要逼迫的。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的紧张忙碌之中。宽敞明亮的教室,朗朗的读书声,肯定能把你的瞌睡虫,懒病都治好。

在我们的那个年代,读小中专是比读一中更有前途的一件事情。因为姐姐在一中读书,家里并不富裕,家里是希望我读个中专,将来找个工作就可以脱离农民的身份。我不服气,通过努力最后也考上了一中。那时候,从农村走出来的我非常迷茫,基础差,阅读面窄,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浑浑噩噩。每次校长开师生大会,就像是给我们这些人喝美味的鸡汤,喝了鸡汤的我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了力量。在那个没有手机和游戏诱惑的时代,大家的心里就装着一件事,那就是努力拼搏,冲刺高考,不留遗憾。可是再回首,我们中又有多少人在后悔,后悔为什么没有多做两道题,为什么没有再看两页书,为什么没有再努努力,考一个更好的大学。可以说一中学习的结果奠定了我们人生的方向,而张正全校长的那两句话,陪伴我走过了充满挑战的高中时代,鼓舞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己,永不言弃。

我的很多同学她们比我更努力更优秀,她们在一中收获了知识,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踏上了自己更加灿烂广阔的人生。

青山在,人未老,同学情正浓。在一中除了每天的学习之外,令我受益终生便是友情。我的几位闺蜜都是我的高中同学。从毕业那天开始,已经一起走过了27年的时光。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在一中操场跑步、打乒乓球、踢足球的场景。我从小是个小胖子,但不耽误我也是个热爱运动的人。我记得每到中午课间20分钟,铃声一响,我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到乒乓球场上去抢乒乓球台,然后一群人一起轮替打球。虽然每次也打不上几下,可是一天只要能打上球,就别提多开心了。同学们的友情就在每天球来球往中间变得渐渐浓厚起来。

我还记得那时候要想参加高考必须首先体育达标,可是我的体育成绩很差,我的闺蜜们就每天下午陪我在操场上跑圈。一圈两圈,我跑不动了她们就拉着我的手一起跑,体育考试那天当我冲过800米终点的时候,她们比我还要高兴。去年吃饭我提到这些事情,她们居然都忘记了。

一起打扫卫生的我们,一起参加3000米长跑的我们,一起挑灯夜读备战高考的我们,一起打篮球比赛输了痛哭的我们,一起体育课上蛙跳后下楼呲牙咧嘴的我们,一起熄灯后躺在被窝里面畅想未来的我们......想想那时,我们正年少,正青春,一转眼我们孩子也到了上高中、上大学的年纪,时光已经悄悄溜走。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时光你偷偷走啊,染白了少年头。

30年后再回首,秉承着团结、勤奋、文明、进取的校训,我们都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可我们的青春,我们的骄傲,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汗水都挥洒在了济源一中的校园。济源一中也在一代又一代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下变成了更加美丽强大。

看今朝风华正茂

斗转星移,日月变幻,桃花开了一年又一年,学生毕业了一茬又一茬,济源一中也早已搬进了现在的新校区。2026年济源一中将迎来自己的百年校庆,百年深耕教育沃土,践行教育使命,济源一中已经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成为每一位心怀梦想的少年承梦而来,载誉而归的沃土。

在即将迎来济源一中百年华诞之际,我有幸重游母校。

首先映入眼帘的依然是郭沫若老先生题的校名,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力量。我想当时因为一封信给一中题名的郭先肯定想不到,这个当年普通的县级高中,今天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我想他题校名的时候一定对这个县级高中充满着殷殷地祝福和满怀的希望吧。

走进大门,我如刘姥姥初次进大观园一样,对新一中的变化充满了惊喜和感叹。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参观了长征运载火箭发射的助推器残骸、育田数理探索馆、地理探索馆等。对于二十多年未踏入高中学堂的我来说,真的是大开眼界,我觉得应该出现在科技馆里面的东西,在我们一中的校园里孩子们居然可以随时学习和体验。据馆长介绍,这里面可以做120多种以上的物理实验,可以对标高中所有的物理实验,在这里物理定理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文字,而是可以直观感受的物理现象,地理也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字,而是山川地貌,河流沙漠近在眼前。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再是枯燥无趣而是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都会变得立体和丰满。沿着学校的红色教育走廊,在孩子们教室中穿行,我仿佛回到了高中时光,有一种一梦千年的感觉,我多想重新回到了我的高中时代,感受一下现在优秀的教育资源啊!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多年来,济源一中不仅为无数高校提供了优秀的毕业生,也吸引了无数优秀的老师在这里教书育人,放飞梦想。8+1工作室和晓琳老师电影工作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最感兴趣的自然是晓琳电影工作室。我们那个时代的学生如果知道上学还可以看电影,一定会惊掉下巴的。毕竟那个时代的我们小时候就只看过《妈妈再爱我一次》《上甘岭》等电影,孩子们的电影资源真的是太匮乏了。而现在老师把电影开发成了一门可以鼓舞、抚慰人心的一门课程,帮助孩子们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真的是善莫大焉。如今晓琳老师的课已经在全国很多高中进行推广和试验,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离开教学楼,我们走进了篮球馆,享誉全国的济源一中女篮就在这里训练的。我在文昌路校区毕业的时候,操场上只有几个简易的篮球场,连塑胶场地都没有。据说当时一直在筹建风雨球场,可是我们毕业那一天也没有动工。这也成为我一中生活的一大遗憾。

而现在的一中有室内室外篮球场、足球场、游泳馆等,满足了孩子们运动的天性,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特长,因材施教。如今我们的济源一中女篮已经走出济源,冲出河南,走向全国,获得第十六届CSBA中国中学生篮球锦标赛中全国冠军、中国高中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中亚军、全国U17青少年篮球联赛前十六强女子组亚军......一个又一个荣耀,是济源一中女篮的骄傲,也济源人民的骄傲。很幸运的是我们居然碰巧遇见了女篮的明星教练宗星星,真的是不虚此行。

离开篮球馆我们来到了致美楼。致美楼外的绿色走廊郁郁葱葱,开满了白色的小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就如它柱子上所书写的一个个名字熠熠生辉。程明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欣,中央美术学院;王雪琦,中央美术学院......能够被书写在这上面的都是在书法、美术、音乐方面非常杰出的学子,她们都被不同的国内高校录取,开启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除了天赋之外,就如李欣同学所说:“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这里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中校史上一个个闪耀的星星,指引着今天在校的学生,追逐梦想,不负韶华。

看到致美楼里全国各界人士给济源一中的题字和画作,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的母校,他已经不再是一所小小的市级高中。它已经插上腾飞的翅膀,如一只在碧空中翱翔的雄鹰,朝着更高、更好的目标迈进。

挖掘一中故事,凝练一中精神,展示一中百年名校风采,是我们此行座谈会的主题。每个一中人的故事都是从一个懵懂少年,在这里经历风雨、接受知识的洗礼、汲取前进力量的故事,正如我们的校训“知周万物,道济天下”。清华、北大、上海交通、华中科技等等,太多优秀的学子从这里出发,秉承着一中拼搏进取向上的精神奔赴未来。他们成就了一中的辉煌,一中也点亮了他们梦想的灯塔。

路漫漫其修远兮,必将上下而求索。在这里我们知道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从这里出发,我们拥有了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视野,也拥有了新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因为高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磨炼了我们的斗志和毅力,在你的身边都是不畏困难、积极前进的战友和同学们,他们让你认识到人生的高度和生命的宽度有无限可能!那么当你困难彷徨时,回望我们走过的路,就会积聚力量,重新出发!

四月是个充满希望和播种梦想的季节,美好如约而至。同济源作协一中校友重返母校,感慨良多,对校领导的盛情款待无以言表,遂以作文以记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愿我的母校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作者简介

 
 
 
 
 
 
 
 

张娅娟,女,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济源市丰田肥业有限公司。

 

相关推荐

百年校庆1号公告:济源一中校友联络人征集公告

百年校庆2号公告:【济源一中校友召集令】共襄百年校庆,登记信息情牵母校!

百年校庆3号公告:济源一中校史资料征集

更多校友文章、校庆相关请点击:【济源一中校友园地】

 
 
 

来源:《济源文学》微信公众号

《济源文学》微信公众号是济源市文联主办、济源市作家协会承办的官方文学公众平台。

投稿邮箱:jyzx999@126.com,来稿请注明文章体裁,刊发稿件暂无稿酬。

《济源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刊发稿件原则上原创首发,非原创、首发须告知。请勿一稿多投,一周内不见回复,作者可自由处理。所有来稿,编辑有权进行修改,如有不同意见,请事先声明。

《济源文学》微信公众号是《济源文学》纸刊的主要选稿来源,优秀的稿件将在《济源文学》纸刊发表。

 

 

时间:2025-04-28 17:00

【一中回眸】济源一中校友张娅娟返校采风作品《知周万物 道济天下》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