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回忆1960年代济源一中乒乓球队

 

一百年星霜荏苒,一百年弦歌不辍,济渎庙学子莘莘,小北海源远流长。

每所中学都是社会文明的一座希望灯塔和启蒙殿堂,每所中学都是一个人成长中文化根植的智慧苗圃和理想孕育的信念摇篮,坐落于太行山麓豫西北大地上的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对我而言恰是如此。

1963年9月,我未满13岁,考入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初中部,校址在济渎北海庙内,该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隋文帝杨坚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而敕建(古时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并称为四渎,意为直接入海),占地8.6万平方米,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济源一中在庙内空地上新建了一个大礼堂和许多教室、宿舍及配套设施,还开辟出很大的运动场地。我们初中63年级分为45班、46班、47班和48班4个班,我就读于初中46班,是全班48名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校长为李兆淇先生,是位正直、清廉、敬业的长者。班主任为葛文彬先生,河南省新乡市人,是位正直善良、多才多艺、热情浪漫的青年数学教师。我在校文化学习了近3年,在准备考高中的前1个月,学校不再上课。1968年3月我告别母校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此在军队度过了44年紧张而愉快的军旅生涯,2011年6月从军队退休。

1968年3月初中46班班主任葛文彬老师与全体同学欢送班里4个参军同学的合影

往事并不如烟,我曾先后在国内几个院校学习或工作过:济源一中近5年的中学,北京体育学院近1年的篮球训练,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近4年的大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近1年的进修学习,西安第四军医大学3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工作了30多年。我始终把济源一中作为我的第一母校,因为在这里我从许多知识渊博的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基础文化知识,从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知道了做人的底色和人生奋斗目标,从崇尚体育运动的校园氛围中锻炼了体魄,在这里度过了我青涩多梦的少年时光,从这里走向社会、放飞梦想。一个人的少年潜影,将追随他的整个一生。济源一中,那方浪漫温馨的校园,是永存我心中的一片极地。

回忆中学时代的自己,清纯懵懂、充满幻想、兴趣广泛、年少轻狂。当时教师与学生的物质生活均很清苦,教师一般是两个人住一个10多平方米的简陋房间,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学生绝大多数是农家子女,不少人家境比较贫困,每个月6、7元的生活费都难凑够,他们就从家里带来红薯、玉米面菜团等,吃饭时用开水泡着吃就算一顿饭了,这样的饭一吃就是2、3天;有的校篮球队员在进行训练时,为了节省用鞋常常赤着脚打球。但学校的文化体育生活非常丰富,每年都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最激动人心的是马拉松比赛,比赛者要跑出校外几十里路,长跑冠军高中24班的秦永祥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体育老师程相槐先生在学校田径运动会闭幕时常要进行跳高表演,他在助跑时要大喊一声,然后飞身越过与他本人身高相差不多的横杆;夏天在小北海常举行游泳比赛。每年均举行班级文艺汇演;学校有歌咏队、腰鼓队、话剧团等,曾演出过《年轻一代》等话剧;还有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校篮球队曾荣获济源县成人组冠军,物理教师孙贵峰先生篮球打的相当好。还定期集体组织观看红色教育电影,请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老英雄给我们作报告,初春时组织全校师生到学校北面的孔山上义务植树……

每天晨曦初现,21个班的学生和数十名老师纷纷集合到小北海池旁的操场上,令人敬畏的体育老师贺扶涵先生一身运动服,早早地站在检阅台上,他吹的一声哨响,全场鸦雀无声,他发的一声口令,上千人唰唰唰的跑步声响彻小北海上空。如发现早操迟到或操间捣乱者,他必定在操后将他们留下训话,态度之严肃,声音之高亢,言语之犀利,令被责者无地自容。早操以后,波光潋滟的小北海池畔与深泉簇涌的珍珠泉潭边,是学生们诵诗读文背书与记忆俄语单词的好地方。济水源头小北海与珍珠泉向东汇聚成一股清澈的涓涓流水奔向远方,许多同学都会来到小河边刷牙、洗脸或浣衣。语文老师师振忠先生的诗作《小北海放歌》曾在学生间传诵,此诗抒发了乳虎、朝阳般的少年学子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如今我依稀记得其中几句:“我们年青,像一轮红日刚出海;我们健壮,像一排排白杨要成材;我们热情,像滚滚的洪流熊熊的火;我们纯洁,像蓝天、白云彩……”

在母校勤奋、廉洁、正直、向上的文化环境熏陶中,许多来自农家的莘莘学子久而久之铸就了一种特有的气质,那就是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刻苦学习,打牢基础文化知识,以待来日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回馈父母,报效祖国。

记得1964年秋天在校大礼堂召开的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李兆淇校长动情地宣读了刚考入清华大学的高中19班学生王新写给母校师生的一封信,那封信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老师们为一中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学子而感到骄傲,同学们由衷地钦佩这位出类拔萃的一中学长,在许多同学心中默默地立下了发奋学习争取今后考入国内名牌大学的雄心壮志。

回想我在济源一中的近5年,好象没有念书的概念,满脑子想的都是玩。由于我从小喜爱体育运动,入校后在本年级同学中乒乓球技术略高一筹,就被吸收为校乒乓球队队员。我的班主任葛文彬先生是校乒乓球队教练,当时初三年级的史德育、李兴衡、张开国等是校乒乓球队主力队员,他们均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们的乒乓球技与举止言谈都让我心生敬佩,待他们考入本校高中部后,我就成为校初中乒乓球队主力队员之一。当时男队先后有张进才、段文川、聂新中、李兴中、周汉生、史德福等同学,女队先后有尚建英、武春玲、任素芹、赵秀萍、赵玉青、张凤清等同学。

每星期的早操时间与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要进行乒乓球训练,每年暑假期间有不少乒乓球队员要留校进行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左推右攻的手臂挥拍动作、步伐移动、搓球技术与发球强攻战术等,还集体学习过徐寅生撰写的《如何打乒乓球》一书。当时学校只有两张木制乒乓球台,课余时间均被校乒乓球队员练球占用,全校打球的学生很多,于是学校就在每2个教室前垒上1个水泥乒乓球台,供学生们打乒乓球用。

当时济源一中的乒乓球团体水平在全县中学里是数一数二的,可以和一中叫板的是济源八中。在一个星期六下午,教练带我们球队去八中与他们比赛,结果我们男队大败而归,回来后教练批评了我们,指出我们思想与技术上的不足。待我们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又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教练又带我们去与八中比赛,我们男队先是1:4落后,后来我们反盘,以5:4获胜,比赛从下午一直打到晚上才结束。

每年的“五一”劳动节或“十一”国庆节,学校篮球队与乒乓球队都要到县城里参加全县各重点中学间的体育比赛,一中参赛运动员的午饭由学校免费提供,午饭在学校做好后,由几个炊事员从庙街学校驻地送往我们在县城的比赛地点,炊事员们挑着担子,一头是盛满猪肉蒜薹的铁皮饭桶,另一头是装满白面馒头的箩筐,那几个大师傅挑着担子在县城里走的情景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对于我们一星期难得吃上一次肉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饕餮”午餐,令我终生难忘,至今想起,仍齿留余香。1964年“五一”劳动节我在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县少年单打亚军,冠军是八中李怀珠,济源县广播站在全县给予了广播报道。

1965年暑假,我作为济源县中学生乒乓球队一员参加了新乡地区各县间的比赛,比赛规定参赛队员的各门功课期末考试成绩必须全部优秀,男队由一中球员组成,女队由一中和四中球员组成,比赛地点设在修武县。我们男队第一场比赛是与获嘉县中学生乒乓球队对阵,由于获嘉县队员球技较高,加之我们县有两个主力球员因考试成绩不满足赛会要求而未能前来,所以我们很快就败下阵来。以后的几场比赛也是输多赢少。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走出济源小城,第一次坐了火车,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知道天外有天。

1966年“五一”劳动节,济源一中乒乓球队夺得全县中学生团体冠军,比赛中我手部受伤,贴着胶布打完了比赛。在返回学校的路上,教练一直慈祥地对我微笑,我心里特别高兴,初中毕业前为济源一中争了光,没有辜负母校对我3年的培养。

在济源一中受到的体育熏陶,对我后来的体育生涯影响很大,参军后,参加了所在部队的乒乓球队与篮球队,1970年到北京体育学院进行篮球训练近1年,1972年代表部队到北京参加海军各大舰队间的乒乓球比赛。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与工作期间,参加了校篮球队与乒乓球队,代表学校多次参加上海市与解放军总后勤部组织的比赛。

 对1967年期间的济源一中有一美好的记忆永驻心间,那就是大礼堂门前古柏树上悬绑的高音喇叭里经常循环播放的“小河的水清悠悠……”那首歌曲,在那个年代,这支歌曲深情悠扬,沁人心扉,百听不厌。一年后参军在渤海湾大山深处的军营里也听到了这首歌,才知原来歌曲名字叫《见到你们格外亲》,由总政文工团女歌唱家马玉涛原唱。以后每当听到这首歌,常勾起对遥远的济源一中的怀念。

1973年9月,我被部队选送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上学,当时已经22岁,当我在最佳学习年龄段中断学业7年多后重新走进学校课堂时,心潮澎湃。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校期间学习非常努力,并注重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毕业后被第二军医大学留校担任大学助教。我从事的专业为卫生统计学,这是一个医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由于上大学时学的是海军临床医学,因此我的文化基础与知识结构远不能胜任本专业大学教师的资质,为此补习了高中的基础文化课程,学习了理工科大学的概率论、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与计算机技术等课程,于1985年9月考取了第四军医大学郭祖超教授(我国卫生统计学奠基人)的硕士研究生,当时已34岁,毕业后又分回到第二军医大学工作。几十年来,在进行艰苦学习、繁重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征途上,我象一列晚点的列车,昼夜兼程,自强不息,兢兢业业地工作,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补偿少年时挥霍过的大好时光。由于长年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我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与昂扬的斗志,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荣获《总后勤部优秀教师》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军队也给予了自己较高的待遇:先后担任学校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勤务学系主任;级别为军队文职2级。

20世纪60年代初济源一中的教师群体可谓是名彦荟萃,这里聚集了一批知识渊博的名师鸿儒和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各位先生身上所溢发的儒雅才气、幽默风趣、个性飞扬的气质风范深深的感染着我。那时没有什么娱乐场所,先生们的天职就是备课、教书、批改作业。学校是他们的家,学生是他们的弟子,先生们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学生对先生们都十分尊敬,没有请客送礼等,那时的学校真是一座圣洁的殿堂,一方没有功利的净土。先生们甘于清贫、躬身耕耘,默默地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巩固着人类文化的根基,他们是中国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脊梁。

我的班主任葛文彬先生于1969年离开济源一中回到了他的原籍新乡市,在他的晚年我才联系上了他,每年春节我均给他打电话致以问候,并对他和师母的医疗需求提供过几次得力帮助,使他们病情大为好转。在人际交往中的通信方式完全被电话等方式取代的年代,葛先生曾给我写了一封两页纸的字迹隽秀的挂号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我的感激之情以及他作为恩师的欣慰之感。

在离开济源一中后的57年间,我曾先后去过一中搬迁后的济渎庙3次,每次故地重游都感慨万千。随着济渎庙的不断修葺与部分重建,曾经熟悉的大礼堂、教室、宿舍、饭堂等老一中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唯有那两棵虬曲苍劲的千年柏树仍傲然挺立。我也曾先后去过位于学苑路上的济源一中新校园2次,场面恢宏大气,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绩斐然,阔步迈向建校一百周年征程中的济源一中已声名远扬中原大地。

但在我心中还是非常怀念读书时的济渎庙内的济源一中,怀念那家境贫寒而志存高远的莘莘学子与古色古香又朴素现代的济渎北海庙院交相辉映的校园风情画卷:清贫、幽静、青春、励志、韵远……

 
 

说明:在原文基础上稍有修改,如有不当之处,请读者联系我们及时修改。

 

 

作者简介

张罗漫,男,生于1951年6月,济源市轵城镇王礼庄人,济源一中初中46班学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44年,军队文职2级,2011年6月退休。曾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主任,卫生统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推荐

百年校庆1号公告:济源一中校友联络人征集公告

百年校庆2号公告:【济源一中校友召集令】共襄百年校庆,登记信息情牵母校!

百年校庆3号公告:济源一中校史资料征集

更多校友文章、校庆相关请点击:【济源一中校友园地】

 
 

供稿|校庆办

 

时间:2025-04-26 11:14

【一中回眸】济源一中校友张罗漫《回忆1960年代济源一中乒乓球队》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