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817班二三事

李喜平

 
 
 
 
 
 
 
 
 
 
 
 

有幸参加济源市作协和济源一中联合举办的“市作协会员一中校友返校采风活动”,勾起了我一些尘封的记忆。

44年前成为济源一中817班的一名学生,从此“817班”这一印记深深地镌刻在我的生命里。

回不去了,青春年少。快半个世纪过去了,一些依稀的记忆经常在梦中翻腾,拿二三事来说道说道,过过瘾。

背木料

1981年,济源一中设立在济渎庙,刚入学时教室和实验室都是瓦房。我们入学后,学校筹划盖教学楼。之前的高中为两年制,济源一中因为校舍和师资的原因招生也少,当时我们济源能上高中的孩子不多。升高二的时候,我们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教学楼为L型三层24个教室,从此学校走上了三个年级、每个年级8个教学班的正规化轨道。

学校盖教学楼的时候,需要一定数量的木料,从外地采购回来的木料运到火车站,学校给每班下达了搬运任务。这件事或许许多同学都遗忘了,我之所以记得这件事,肯定是记忆的刻痕深入了某根神经的脉络。学校离火车站大概有三里路,外班有能力的家长动用汽车很快搬运到位,没办法的只能扛运。我也分到了搬运两根木料的任务,高一时我个子矮小、人也瘦弱,两根木料的任务量不大也不小。记不清我是一次背两根还是分两次背,一定是汗流浃背,一定是精疲力竭,或许是半路上扛不动哭了鼻子?或许是半路上肚子饿得到同学的接济?或许是偷偷喜欢的女同学哀怨地瞅了我一眼?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时间久远,记不清了,当时盖的教学楼也不在了,但是教学楼应该在一中的校史记录里,它也是济源教育的里程碑。

运动会

运动会——确切地说是5000米长跑越野赛。学校那时已经有了400米环形跑道。偌大的操场也很气派,尽管是炉渣铺的,跑完早操鞋上会沾满黑灰,也费鞋,更不用说操场的北边就是与北京北海齐名的小北海。运动会在五月份举行,田野里的小麦已经抽穗扬花,越野赛在学校外面的田间道路上进行,奔跑在溢满成长气息的田野,不仅仅是因操场的条件简陋,也是学校精心设计的结果。

初夏的田野,各种植物均完成了发芽、初长的能量积累,进入了结果、成熟的快车道。田畴里的冬小麦,正从墨绿走向明黄,长长的麦穗支棱着耳朵倾听着拔节的声音,粉红色的喇叭花爬在麦芒上随风舞动,弯弯曲曲、细细柔柔的枝缠绕着麦秆。长跑的途中,哪里顾得上欣赏这些,但是,这些都在呀,还有鸟儿的鸣叫,还有淡淡的麦香、逐渐成熟的味道。

全力拼搏,尽管跑得慢,我也跑完了全程,名次第100名,积一分。第一名是我班的张玉成,剩下的有头有尾中间还有几个,我班取得团体第一的好成绩。赛前,我曾经在学校操场的跑道上练了一次,在跑道上跑了十几圈跑够5000米,用时60分钟左右。跑完,身体像水洗了一样,中间有几次体力不支,我暗暗对自己说,坚持、坚持,坚持跑下来我就能考上大学。心诚则灵,毕业后我应届考上了大专。

有追求、有信心、有行动,这是成功的基石。济源一中的将军柏悄悄对我说。

肉丝汤

去轵城参加中招考试,因为路途遥远中午在饭店吃午饭,第一次吃到了肉丝面。有伙计调侃,因为这肉丝面考上了济源一中,高中毕业又顺利地考上了一个大专。拿到通知书后,班主任王运生老师邀请考上学的二十几个学生回到学校,每人一碗肉丝汤还有烧饼,这顿饭是老师掏腰包的。烧饼代表圆满,老师亲自做的肉丝汤包含了许许多多的话语。

捧着老师亲手做的肉丝汤,一股暖流淌过我的胸膛。王老师就像自己的长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看着我们品尝肉丝汤的样子,王老师的面孔更加慈祥,欢喜的画面定格在时光流逝的瞬间。手捧热气腾腾的肉丝汤,一千个日日夜夜,师生和睦相处的温馨在袅袅的热气里升腾。

透过升腾的水汽,我仿佛看见了金柱哥给我打饭的身影。高一时,我的左手腕摔伤骨折,石膏夹板挂了三个月,和金柱哥一个寝室住,他给我打了三个月饭,除了医院看病的一上午我请了假,没有因为受伤耽误一节课。如果没有金柱哥的照顾,怎么能够端起这香喷喷的肉丝汤?

王老师教了我们三年化学,张老师教了我们三年物理,因为化学老师轻声细语,物理老师胸有成竹,所以我的理化成绩很棒。还有语文老师李义明、黄英、王文彦,数学老师郭行安、李继成,英语老师李爱华、商国平、赵延甫,政治老师郜复兴、戴生堂,还有第一任班主任体育老师贺扶涵,后来的体育老师王贵强、唐文宝、孙社成……我的老师都是好老师,当时济源一中的老师许多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尽管他们没有高级教师的头衔,提起来名气却很大!名师是公众认可的,不是上级部门评出来的。

大学一定要有大家,名校一定要有名师。虽然济源一中济渎路校区条件相对简陋、设施还很不完备,但是良好的教风、学风为学校的百年传承、谱写新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济源一中为我们提供重回母校、重拾旧梦的机会。听了学校领导的讲话,对济源一中的办学理念、文化传承、创新求发展、潜心育英才以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作为济源一中的毕业生、作为一名老教师,倍感骄傲和鼓舞。

站在历史传承的维度,百年校庆既是对过去的总结又是重塑辉煌的开始,以校庆的名义继往开来,百年一中看今朝,教育和文化传承,使命必达。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是梁晓声先生在绍兴文理学院关于文化的讲座中,对文化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精炼表达。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文化的基础,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文学的浪漫,用母校送给我们的笔墨讴歌母校的荣光。

 
 

 

 

 

 

 

 

 

 

 

 

作者简介:

李喜平,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示范区教体局。

 
 
 

相关推荐

百年校庆1号公告:济源一中校友联络人征集公告

百年校庆2号公告:【济源一中校友召集令】共襄百年校庆,登记信息情牵母校!

百年校庆3号公告:济源一中校史资料征集

更多校友文章、校庆相关请点击:【济源一中校友园地】

 
 
 

来源:《济源文学》微信公众号

《济源文学》微信公众号是济源市文联主办、济源市作家协会承办的官方文学公众平台。

投稿邮箱:jyzx999@126.com,来稿请注明文章体裁,刊发稿件暂无稿酬。

《济源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刊发稿件原则上原创首发,非原创、首发须告知。请勿一稿多投,一周内不见回复,作者可自由处理。所有来稿,编辑有权进行修改,如有不同意见,请事先声明。

《济源文学》微信公众号是《济源文学》纸刊的主要选稿来源,优秀的稿件将在《济源文学》纸刊发表。

 

 

时间:2025-04-25 18:00

【一中回眸】济源一中校友李喜平返校采风作品《817班二三事》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