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济源一中初中部——



前言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暑假如约至,读书正当时。为进一步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增强学生阅读积极性,济源一中初中部开展了暑期阅读心得分享活动。在书的世界里,同学们与智者对话,与大师交流,追寻哲人的足迹,聆听圣人的教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2022级各班学生分享的优秀读书心得!


红星闪闪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2022级10班 王若水

读书格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今年暑假,我认真阅读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书。刚接触这本书,我很诧异,一个外国人了解中国吗?他是怎么写出这本书的?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一刻不停地阅读起来。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共有12章54篇,是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1936年10月,用求真求实的理想信念,用“冒险家”的勇气,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踏上了西行的漫漫道路,慕名来到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根据其在本地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中共将领进行采访,写下的极富盛名的经典著作。

在该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的笔触,真实再现了中国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外界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的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读完此书,我掩面而思,在那个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的时代,我们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能满怀激情、斗志昂扬?为什么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勇往直前、奋斗不止?为什么能不畏牺牲、不畏艰险?是什么让共产党人如此乐观?是什么在坚强地支撑着他们?

思来想去,我明白了:是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是为祖国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信仰的力量。在书中,我看到了共产党的非凡魅力,看到了共产党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一颗红心,看到了他们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感受到了他们胸怀宽广、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值得我们礼赞、值得我们学习!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不仅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弥足珍贵的一段艰苦的奋斗历程,而且还精准地预言了中国的未来:“这个红星不仅会照耀西北,还会照耀全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埃德加·斯诺是伟大的、值得尊敬的。今天,埃德加·斯诺的预言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变为现实,而且这颗红星越来越红、越来越闪耀,正在引领着全国人民奔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评语:


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关键。若水很好地抓住了“读后感”的写作方法,从“读”入手——了解作者、领会作品的主要内容,并由此引发“感悟”。文中,他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不畏艰险、敢为人先、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并在文章结尾处联系现实,升华了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辅导教师:李丽丽)







穿越百年的对话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2022级11班  成玉琳

读书格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穿越百年的历史长河,拨开刺鼻的滚滚硝烟,我轻轻拂开这历史的长卷,透过飞扬的尘土,我看到那个战争四起、烟雾弥漫的灰色世界。目之所及,满是硝烟;行之所至,枪林弹雨。

望着这陌生的世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我走进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一瞬间,我面前出现了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我听到毛泽东同志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激起万千同志必胜的决心;我体味到少年壮志周恩来用坚毅的目光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感悟到拳拳爱国心的李大钊先生在声声呐喊:“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不爱,谁爱?”还有运筹帷幄的朱德将军,爱国爱民的彭德怀司令,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但却都有着相同的身份——红军!我喃喃自语道:这怎会是“赤匪”?又怎能是“赤匪”!

斯诺点点头,认同着我的自语,接着带我来到了那座风雨飘摇的桥。眼前的景象飞速流转,几根铁链在狂风中叫嚣着,拍打着战士们的胸膛。黑夜里,我看不清桥那头的样子,可战士们却坚定不移、毫不畏惧地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进,他们似有熊熊烈火照亮每一个人,我眼睛酸涩,想要伸手帮帮他们,最终还是徒劳。只有他们那坚韧的意志和坚毅的眼神震撼着我,迟迟不能消散。我想,桥的那一头必定满是星火。

跟着红军的脚步,翻过高山,越过草地,留下的脚印清晰而深刻,我从未对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有如此深刻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牵动着我的心,不停的颤动着。那一双双看过风雨的眼睛里,有着我读不懂的沧桑和道不尽的情怀。

斯诺安静地站在我的身旁,缓缓说道:“我见过这长征路,瞧过这革命心,红军从前的道路有多曲折,未来就有多璀璨!”我还未应话,眼前的景象再次流转,身边早已不见了斯诺的身影,只留下我坐在桌前,手里还捧着那本《红星照耀中国》。我的眼前似乎还有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样子,渐渐地化作一缕轻烟飘进了书中。

我站在窗边,心中热血澎湃,不禁慨叹:先辈们,您们看到了吗,如今的盛世,如您们所愿!如今的中国,是我们自己当家作主的中国!我没有华丽的词藻,绘不出翻涌的红色风浪,道不尽振奋人心的英雄故事,但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始终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吾辈愿以吾之青春,聚星星之火,点亮整片华夏大地!

评语:


作者别出心裁地以穿越历史时空的方式,与斯诺真情对话,了解红军故事,领略红军品质,体悟长征精神,栩栩如生、娓娓道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苦难与辉煌并存的特殊年代。最后,作者以新时代青年的身份铭志,大力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整篇文读后感语言优美,思想深刻!(辅导教师:任敬蕊)








海错?人错?

读《海错图笔记》有感

2022级12班 杨理源

读书格言:读书犹如满山种树,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你会收获整片森林。

海洋,诸位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那是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但谁又能说自己真正地了解它呢?我想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几个,但总会有几个热衷于海洋生物的人。聂璜就是其中之一。
    聂璜,明末杭州人,是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他苦于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相关图谱流传,决定自己画一本。到了清朝,他收集各地资料,历时几十年,完成了这部名为《海错图》的巨著。聂璜本人在历史上无名无分,但留下了两部作品,一部为《蟹谱》,一部为《海错图》。《蟹谱》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声名,而《海错图》却被三位清朝皇帝看过。《海错图笔记》则是现代学者张辰亮的一部书,讲他考证《海错图》中生物的原型。
    关于“海和尚”的考证我最感兴趣,张辰亮在这一篇中先结合了外国传说,然后又着手分析《海错图》中的形象,从细节中考证了这一形象为棱皮龟,然后细致地介绍了这种动物。这也是他考证的基本格式。
    但《海错图》中记载了诸多的壮观场面,现在科技如此发达,设备如此先进,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了,这是为何?答案显而易见。明朝时鲎交配的盛景用“鲎头攒功”来形容毫不为过;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成年人拎着大黄鱼的尾巴,头都能擦着地,当时家家都吃大黄鱼;在过去,柳叶鳗(河鳗幼体)的洄游堪比非洲动物迁徙……而现在呢?鲎被迫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黄鱼小的批发价4000多一条;野生的河鳗已经濒临灭绝……这些都是人类活动的恶果。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棱皮龟将塑料袋当成水母,一口吞下,满肚子塑料 ,结果必定死亡;棱皮龟雌雄由气温决定,全球气温异常导致雌雄比例打破,十分不利于传宗接代。这两点导致99%的棱皮龟消失!无数鱼类被废网拖住而死,更甚有鱼和鸟则因石油污染而死!
    这些年来,由于乱捕乱杀、海洋垃圾、气候异常等因素,更多海洋生物数量直线下降。如果保护不利,更多海洋和陆地生物将会面临灭绝的风险,总有一天,人类会因自己种下的恶果而惨遭报复!
    有人说,总有一天,生物会被人类摧毁,正如书中所说:“不管它是不是海和尚,反正,注定会和海和尚一样,慢慢地成为传说中的生物。”留给人类的机会不多了。“海错”难道要因人错而成为传说吗?

评语:


本文写了作者阅读《海错图笔记》的所感所思所想。“海”指海洋生物;错,多,复杂。标题新颖,引人思考。开头以疑问引出下文,介绍《海错图》的作者与《海错图笔记》的作者,接着介绍书本内容,再谈自己的感悟,列举多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结尾照应标题,深化文章主旨。(辅导教师:任敬蕊)



 供稿 | 王若水 成玉琳 杨理源 

编辑 | 贺亚欣

审核 | 盛改菲

统筹 |李艳莉




往期回顾



阅读伴我成长 | 济源一中初中部暑期学生读书感悟分享(第1期)


阅读伴我成长 | 济源一中初中部暑期学生读书感悟分享(第2期)


阅读伴我成长 | 济源一中初中部暑期学生读书感悟分享(第3期)


时间:2023-08-11 11:52

阅读伴我成长 | 济源一中初中部暑期学生读书感悟分享(第4期)